查看原文
其他

【AT】大湾区建筑+大跨度建筑,将走向何方?

33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03-23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建筑技艺》杂志社、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2019聚焦大湾区建筑+大跨度建筑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壹周年”于2019年11月19日在广州成功举办,近300位建筑专业人士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现场

01

开 幕 式

论坛开幕式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陈雄主持,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曾宪川,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陈星,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蔡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们在致辞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也为建筑设计行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合作、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本次论坛邀请了很多大湾区建设以及大跨度建筑领域的专家,这对推进建筑界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协同整合,加快实现大湾区工程设计行业“融合、协作、共赢”和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提升大跨度建筑的品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希望在这么多业内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能朝着规划的目标,早日将建设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 开幕式嘉宾主持人

02

学 术 论 坛

次论坛邀请了共计15位专家进行了精彩分享,整理观点总结如下。

倪  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

院院长、总建筑师,全国工

程勘察设计大师

《华工国际校区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规划从分析国际名校的校园设计入手,对比不同校园的尺度,同时结合场所理论,强调校区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在功能布局、场所营造、建筑风格等方面,以“合璧”为设计理念,意图实现中西文化合璧、新老校区合璧、教学生活合璧。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将成为广州第一个城市街区式大学校园,第一个以设计牵头的EPC项目,第一个全过程BIM应用项目,第一个装配式建筑面积最大且达到A级评价标准的项目,第一个借助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探讨珠三角地区气候适应性的绿色建筑项目,第一个全信息化施工的智慧工地项目。


傅绍辉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心随所欲——逻辑生成》


以贵阳奥体中心体育馆为例,简介了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和方法。即以设计策划为先导,绿色生态和可持续为目标,通过对项目定位、功能构成、运营管理、绿色生态、结构选型等多方面的前期策划确定项目的建设目标、工程规模、投资强度。针对并结合周边城市的现状条件,对于城市空间及其环境进行相应的提升,促成相关地区的发展。




郭  胜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ADG机场所所长

《探索大跨度建筑的在地营造与技术创新》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跨度建筑的设计策略及建造逻辑须根植地域特征强调在地性。除了因地制宜外,还要有创新思维才可以实现面向未来的持续发展。以惠州金山湖游泳跳水馆、花都东风体育馆、肇庆新区体育中心、顺德区德胜体育中心等项目为例表述体育建筑类型的进阶与创新。从适应气候特征,跨越表里随形共筑,运营先导创造场所,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适度标志性的建筑等方面,讲述大跨度建筑的设计思考与创新实践。


惠州金山湖游泳跳水馆


肇庆新区体育中心

顺德区德胜体育中心


孙一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

《大湾区的营建尺度》


首先介绍了大湾区的发展历程,以及从中学习到湾区的城市规划应保留何种尺度。从珠江沿岸各个城市区域设计项目中可以看出,其地域特色是历史、文化和环境的均衡关系,强调集中、适度和谨慎的开发。


广州琶洲西区城市设计,通过多廊道共享的开放空间体系,塑造城水交融的格局,实现集约的土地开发、高效的公共交通支撑体系、开敞开放的场所营造、智能生态的城市运营。

广州琶洲西区城市设计


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城市设计,塑造了复合集约、城水交融、具有岭南特色的魅力生态城市中心区,打造大湾区入海口地区高品质的城市天际线和国际化魅力的CBD风貌。

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城市设计


琶洲中东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工作坊,邀请多家国际设计机构组织了三次国际工作坊,通过这种更为开放的形式,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合作、集思广益。

琶洲中东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工作坊


广州白鹅潭片区城市设计,通过细化路网、增加地块,弹性开发打造复合功能,重塑高品质场所和更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同时提升城市的标志性。

广州白鹅潭片区城市设计


汤朔宁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副总建筑师

《大跨体育建筑实践探索——以广东清远奥体中心、海口体育馆为例》



在近些年大跨体育建筑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一些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坚持大尺度条件下方案的在地性和原创性、注重大跨度条件下结构体系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探求高投资、高能耗条件下绿色、节能的可持续路线。

清远体育场案例中,在结构选型和建筑表皮两者内在逻辑之间寻求平衡策略,并实践了表皮光伏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泰安体育场应对不对称和马鞍形的屋盖边界条件,探索并拓宽了全张拉轮辐式结构体系的应用范围。海口体育馆通过幕墙结构的协调受力,有效控制了整体结构变形和玻璃幕墙的双曲比例,并结合幕墙的遮阳设施,有效地呼应了地域的气候特征。

清远体育中心

泰安体育中心


陆晓明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建筑设计中的加减法——以 2019 年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比赛场馆为例》


将加减法这种数学的方法运用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场馆设计中。武汉体育中心改造工程体现了新与旧的结合,采取有机更新的策略。五环体育中心采取城市织补的手法,实现造型与环境的显于融。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定位于场馆合一,体现了繁与简的统一。加法就是探索在有限的规模与用地中尽量增加建筑与景观的功能与用途;减法是指在空间体系上尽可能简洁,减少层次。加与减也是辩证的,在精简空间结构的同时也尽可能赋予更多的要素。

武汉体育中心
五环体育中心
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


马震聪

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

总建筑师

《“快乐 2.0”——以珠海长隆二期项目设计》


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二期包括海洋科学馆及配套酒店和长隆横琴岛剧院。海洋科学馆建筑外形为一巨大的外星宇宙飞船,充满高科技的未来感。功能主要是各种海洋生态空间的展示、互动剧场等,通过海洋动物和植物、动态和静态雕塑、声光电效果,创造出海洋生态氛围

海洋科学馆

长隆横琴岛剧院通过设置升降舞台、升降干湿水面、可开合巨型LED、空中巡游轨道、二层巡游通道和数字水帘形成了新型浸默式舞台,让观众全方位感受表演的欢乐气氛整体造型采用了帐篷和舞台幕布形成的起伏的曲线形状建筑回归本质,通过主题,流线,空间,光影等建筑手法打造全新的快乐建筑2.0。

珠海长隆横琴岛剧院


冼剑雄

广州市冼剑雄联合建筑设

计事务所执行事务合伙人、

主持建筑师

《理性的回归与超越》


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实践时间并不长,在上世纪80年代岭南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现代主义建筑。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很快就影响了90年代之后的中国建筑实践。回顾近二三十年中国的建筑发展,我还是认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非常符合中国快速的发展现状,好的现代主义建筑不仅仅表达了功能与形式的理性回归,更能创造出高尚的精神空间。以近期的两个项目为例阐述了我对这方面的一些思考。

珠海市基督教珠海堂珠海普陀寺圆明堂


黄  捷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主任兼北建院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大湾区出发——文化公共建筑创作实践》


文化公共建筑作为现代城市居民共享的“精神场所”,是高层次的综合文化产物,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代表了城市发展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创作文化公共建筑首先要发掘和传承民族和地域文化,理解和吸收本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勇于超越和发展,真正做到文化自信,通过文化+科技的创新,实现文化公共空间的艺术化,生活化,把文化公共建筑融入城市公共生活中去,建构表现文化创新精神和城市活力的当代“艺术空间”,以文化创新激活城市未来发展,是我们建筑师的使命和追求。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广州歌剧院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陈日飙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

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带梏起舞、极限求生”——高密度城市发展背景下深圳建筑创作实践》


把深圳作为城市往高密度发展的一个典型进行了剖析,在人口持续聚集、土地开发强度越来越大的前提下,规划约束和甲方需求愈加复杂,面对这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建筑师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与策略应对?分“针尖起舞”、“巧变特色”、“极致设计”、“结构助力”四个板块,分享了华艺近年来在深圳设计的17个项目,展现了在极端条件约束和多方复杂诉求下,华艺人在建筑实践中总结出“探天”、“入地”等多种设计策略来化解不利、突破约束并积极回应挑战。

建筑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就是不断寻求新策略和突破新技术去解开项目的枷锁和桎梏,完满的解决城市问题,让建筑作品,迈着轻盈的身姿在城市中舞动起来,城市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宜居和美好。

有线电视枢纽大厦

科技生态城双塔


深圳创想大厦


潘  勇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

建筑师,ADG 建筑创作工

作室总建筑师

《创新与边界——新白云国际机场 T1、T2航站楼等项目的设计与思考》


影响建筑的因素及制约条件非常多,包括设计理论、建筑技术、社会需求、地域、气候、文化、美学、体验、营造等等一系列因素,边界是这些因素的总和,创新就是改变这些边界,并最终改变建筑。通过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1、T2航站楼、广州亚运馆、亚洲青年运动会主场馆等项目的设计与创作体会,说明在设计大型公共建筑的过程中,这些因素的改变给建筑带来的创新性的影响。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广州亚运馆亚洲青年运动会主场馆


丁  荣

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首席设计总负责人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全球最大会客厅”设计解析》


超大型项目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全面实践了欧博设计规划、建筑、景观和工程集成一体化的设计模式。会展中心的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展览配套以专业性和高效性为主导,发挥多功能复合会展建筑优势,集专业展会、商务旅游、休闲和会议活动为一体, 同时融入了深圳本土化的领先技术经验,成就了一个不止于大、不止于形的世界一流会展中心。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展厅之间的货运区

中央廊道


杨  旭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副总经理

《深圳高聚集度产业空间的城市设计思考与实践》


深圳由于行政区划受限、土地资源稀缺,选择了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科创企业呈现出回归城市核心区的趋势。借助于对伦敦硅环岛、剑桥肯戴尔广场与纽约硅巷等案例的研究分析,我们得知“科创企业的人本需求,是其回归城市且高聚集度的核心原因”。 通过“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留仙洞创智云城”“南山科创中心”三个城市高聚集度产业空间的实践,思考了大湾区产业空间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深圳高聚集度产业空间 “适度聚集、企业社群、创新街区与适应未来”的趋势及特点。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留仙洞创智云城南山科创中心


贾东旺

东莞南玻工程玻璃有限公司

应用技术部经理

《建筑节能玻璃及室内装修新材料》


南玻集团一向致力于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事业,确立了以“为社会提供节能玻璃及可再生能源产品”为主线的长期发展战略。全国分布的五个大型工程玻璃生产基地每年为社会提供1200多万平米的优质Low-E节能玻璃。南玻工程玻璃不断创新,提升节能玻璃产品的性能,在三银玻璃领域,产品的节能指标、产品种类,全面领先于国际知名品牌,已经在国内、外众多建筑中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装饰玻璃领域,南玻开发了装饰用玻璃产品,为社会提供了“绿色”可再生的装饰玻璃产品,色彩、图案丰富,广泛用于室内外装修。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宋晓宇

光辉城市 CEO

《未来·一触即发——基于资源数字化的设计工作平台》


该平台展示了Mars2020具有跨越性升级意义的功能应用,主要包括光线追踪技术,地形雕刻功能,高程图导入,混合植物笔刷功能,自动导出资源清单功能,一键同步SU,上千种植物资源信息库等。此外,光辉城市诚挚向全国招募 100位景观专家,共同参与建设专属于景观行业的智能设计平台—Mars2020景观版,打造中国本土植物数据平台。




论坛报告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陈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赵元超、云南省设计院集团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长徐锋、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郭卫兵主持,他们风趣且不失深度的点评也为论坛增色不少。

▲ 学术论坛主持人


03

致 谢

本次论坛得到了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光辉城市的大力支持,特此表示感谢!会场外他们的展位也引起了参会代表极大的兴趣。

▲ 现场展位交流


04

后记

此次论坛是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再次与《建筑技艺》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适逢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壹周年(点击此处回顾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ADG机场院成立15周年(点击此处回顾ADG10周年作品展及论坛)广东省院发布了最新出版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及配套设施》、《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ADG机场设计研究院(2004-2019)作品集》、《轨道交通建筑作品》共3部学术专著。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陈雄在论坛开幕式上深情回顾了专委会一年来的发展及广东省院多年来在建筑创作上取得的成绩,以期进一步倡导同行业建筑师们携手同心,共担新时代责任和使命,为美好生活繁荣建筑创作。


/    《建筑技艺》学堂     /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3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6,894675596@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6。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